刚开学没几天,孩子母亲就被女儿沐沐气得直抹泪。
孩子妈妈发现女儿沐沐逃学那天,KTV包厢的霓虹灯正扫过孩子惊慌的脸。
这已经是沐沐本月第三次请假——前两次她躲在家刷短视频,这次直接编造"痛经"骗过班主任,和同学用压岁钱开了包间唱KTV。
被揭穿时,这个曾经拿过奥数奖的尖子生突然摔了话筒:"考第一又怎样?我就是你们炫耀的工具!"
说着把书包里的试卷撕得粉碎,纸片像雪片般落在果盘上。
眼看成绩直线下降,孩子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明明再努努力就“手可摘星辰”,却因为一场厌学,让整个家庭坠入可怕的梦魇
这并非个例,数据表明:在中国,46%的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,33%的孩子明确厌恶学习,仅21%的孩子能真正积极主动学习。
徐凯文教授也曾在演讲中表示,30.4%的新生存在厌学情绪。
从河南女孩离家出走到陕西男孩服毒自杀,这些惨剧都在敲警钟——厌学不是叛逆,而是孩子在用极端方式喊救命。
就像北大教授郑也夫说的:"厌学是心灵的癌症"
当孩子觉得活着没意思,从“厌学”到“厌世”,其实也就一步之遥。
《超级育儿师》里的12岁男孩龙威,沉迷游戏,考试垫底,不催就不写作业,厌学情绪十分严重。
是孩子成绩差?还是性格叛逆?其实都不是,龙威妈妈逼迫孩子学习的状态简直令人窒息:
龙威做作业时,妈妈“全程盯梢”,不放过任何一个字一道题,动辄纠错发问;从孩子握笔姿势不对,到草稿纸折痕不整齐,从考试分数降低,到长大了就会没出息;
整个陪学过程,妈妈就像直升机一样,盘旋在孩子上空,监控、指挥着孩子的一举一动。
一旁的孩子就像个没有思考能力的木偶,完全无法专注地投入学习。
孩子应付父母已经精疲力竭了,哪还有精力专注于学习呢?
他们不知道学习意义是什么,很难体会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,事事依赖父母,而父母的步步紧逼,更是滋生逆反心理,厌学就此发生了。
1)卸下包袱,带孩子找答案
互联网上有位父亲发现儿子沉迷游戏后,他请假带娃自驾4000公里去丽江。
看过雪山草原之后,不仅父子关系变得亲密了,孩子也变得开朗了:"原来地理书上的风景真的存在!",回来后也重拾对学习的兴趣,通过主动补课,成绩反而提升。
2)放权让孩子当家作主
作家万维钢曾分享过:孩子小时候他每天都会准备一份习题逼儿子做题,孩子磨蹭抗拒。后来他让儿子自选题目,奇迹发生了——孩子不仅按时完成,还多做了两页!
这就叫"自主权效应":选哪页作业、先做哪科,这些小事让孩子感觉"我能掌控",就像拿到游戏手柄,自然愿意闯关。
3)搭台阶帮孩子找信心
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时候练琴总卡壳,爸爸教他妙招:把曲子切成四块,先攻简单段落。就像吃蛋糕,一小口一小口才不噎着。
当孩子背单词时,别逼他一天记50个,从5个开始,每完成就画个笑脸,这种"胜任感"比唠叨管用百倍。
就像《小王子》里说:如果你想造一艘船,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,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,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。
学习亦是如此。走一步,再走一步,每一步成功的喜悦,都将加强孩子的“胜任感”,让他更有信心和动力。
教育不是捏泥人,非得按家长想法塑形。
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养料的种子,我们要做的是松土施肥,而不是拔苗助长。记住:
少说"你必须",多说"你可以"
少当监工,多当导游
少看分数,多看进步
孩子天然有学习和成长的内驱力。揠苗助长,反而让孩子失去探索和学习的动力。
少一些逼迫和控制,多一些宽容和鼓励。
当孩子从"要我学"变成"我要学",那才是真正的成长。就像种花,急不得,等得起,终会等到花开时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