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怎么能看孩子是装抑郁,还是真抑郁?”
周末接到初三家长的求助电话,她正为孩子“玩得开心、学得抑郁”的状态发愁。孩子要求请假检查抑郁症,家长却怀疑是装病逃学。
这种纠结在青春期家庭里太常见了——根据最新报告,我国抑郁症患者中在校学生占比高达50%,而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又常让家长陷入困惑。到底该怎么辨别?
抑郁症发病群体的年轻化趋势,让许多家长心里都直打鼓,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掉进抑郁的深渊。
在青春期这个敏感阶段,孩子们的身心发育不成熟,情绪也不稳定。
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心理咨询师,我来给大家支招。
1. 持续两周的情绪低落:不是今天考砸了哭一场,而是每天像背着石头过日子。孩子会持续感到空虚绝望,就像心里有个黑洞在吞噬快乐。
2. 对生活失去兴趣: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热情,以前追着爱豆跑,现在连最爱的游戏都懒得开机。这种兴趣丧失就像突然对全世界按了静音键。
3. 变成火药桶:因小事发脾气,可能因为找不到橡皮就摔门,为早餐鸡蛋煎糊了就崩溃。这些暴怒背后是难以承受的情绪压力。
4. 成绩断崖式下跌:注意力不集中,记忆力下降,不是偶尔考差,而是连简单题目都看不进去。
5. 睡眠饮食全乱套:要么整夜瞪着天花板,要么睡到下午都起不来。有的孩子一个月暴瘦10斤,有的靠奶茶炸鸡填补空虚。
6. 总觉得自己是累赘:常说"要是没我就好了""活着真没意思",频繁自责,认为自己毫无价值,对未来没有希望。
7. 查不出原因的疼痛:头痛、胃痛等,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来。
8. 出现自残行为:用刀片在手臂刻字,用圆规扎大腿...这些极端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用身体疼痛转移心理痛苦。
1. 症状持续时间
真抑郁:前面的常见症状通常持续至少两周,就像阴雨天连绵不绝,还会伴随头痛、胃痛、疲劳等身体症状,且几乎每天都会出现。
假抑郁:症状可能只在特定场合或短时间内出现,缺乏持续性,比如只在考试前发作,考完立马生龙活虎。
2. 症状的覆盖度
真抑郁:涉及情绪、行为、身体和思维多个方面,几项症状可能“同时发作”。
假抑郁:可能只是抱怨头痛或不想上学,症状表现得不够连贯和一致。
3. 行为的一致性
真抑郁:情绪低落和消极思维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,什么活动都提不起劲,甚至连手机都懒得刷。
假抑郁: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非常抑郁,但在其他情况下却能够正常活动。
4. 寻求帮助的意愿
真抑郁:通常会愿意寻求帮助,尤其是当症状严重时。
假抑郁:不愿意接受专业帮助,回避检查的态度。
5. 情绪表达的真实性
真抑郁:情绪表达通常是真实的,眼里透着疲惫,连假笑都费力。
假抑郁:可能在情绪表达上显得夸张或不自然,或者情绪变化过于突然。
6、背后动机
真抑郁:没有明显的动机去假装,痛苦到顾不上提要求。
假抑郁:可能有某种动机,比如逃避责任、获取关注等,常附带条件"只要不让我上学..."。
7. 专业评估
三甲医院精神科+专业心理咨询双评估,就像做CT扫描心灵
通常来说,孩子“假装抑郁”的背后基本有这三个原因:
1. 情感需求:
我们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,是高度需求关注、渴望认可的年龄阶段。
有个高中男生故意考砸,他说:"只有我生病时,爸妈才会一起陪我吃饭。"孩子宁可要病床前的温暖,也不要空荡荡的屋子。
2. 逃避压力:
利用“抑郁”作为借口,逃避学习或者其他需要承担责任的事情,当学习变成酷刑,生病就成了救命稻草。
3. 认知错位:
自己吓自己,又对病理知识掌握不全面,刷到抑郁症测试就给自己贴标签,把青春期的emo当成绝症。
1.以专业诊断取代主观猜测
当孩子反复出现抑郁症状时,首要原则是放下“装病”的预设性判断。立即联系三甲医院精神科或专业心理机构进行系统评估,专业诊断不仅能避免误判,更能为后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
2.用理解搭建情感安全网
建立“不评判、不否定”的沟通模式,通过日常细节传递支持,明确告知“无论发生什么,我们永远在你身边”。
3.构建渐进式生活重建计划
针对不同诊断结果采取差异化的支持策略:
确诊抑郁症后需要遵循医嘱制定治疗计划,同步调整家庭生活节奏
与学校共同制定过渡方案,恢复规律作息与基础学习状态;
深入分析“装病”背后的核心诉求(如逃避高压环境、渴望关注)
只要通过科学的引导、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、有力的社交支持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,孩子一定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色彩。
就算最后诊断是假抑郁,也说明亲子关系亮红灯了。
有个家庭戏剧性反转——孩子本来想装病逃月考,结果咨询师发现父母长期冷战,孩子是用生病维系家庭。
记住:青春期的每个行为都是加密信号,我们要做解码专家
最后送给所有家长的话:抑郁不是叛逆,不是软弱,更不是时尚标签。它是心灵的重感冒,需要药物+心理+环境综合治疗。
当我们放下质疑,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,就会发现:所有"装病"背后,都是未被听见的呼救。